
唐太宗李世民的纳谏智慧与宇文士及的处世之道
在中国历史上,唐太宗李世民以善于纳谏著称。他深刻吸取了隋炀帝杨广刚愎自用、拒谏亡国的教训,即位后大力倡导言路开放。在贞观年间,朝廷形成了一股直言敢谏的风气,大臣们常常当面指出太宗的过失,有时甚至让这位九五之尊难堪不已。正是这种开明的政治氛围,为贞观之治的盛世奠定了基础。
然而在这片直谏之声中,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——宇文士及。与其他直言敢谏的大臣不同,他深谙处世之道,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君主心理慰藉。一次,太宗在宫中指着一棵普通树木,故意说这是稀世珍宝。宇文士及心领神会,立即附和称赞。太宗佯装不悦:魏征常劝我远离阿谀奉承之人,今日方知所指何人。宇文士及不慌不忙地解释:朝中大臣直言进谏,常令陛下难堪。臣在您身边,若不让您稍感宽慰,这天子之位岂不太过辛苦?太宗闻言,怒气顿消。
展开剩余52%还有一次宴席间,太宗用面饼擦拭沾满油脂的手后,随手递给宇文士及。这位机敏的大臣毫不迟疑地接过来享用,让太宗倍感欣慰。若换作魏征在场,恐怕又要进谏皇帝奢靡浪费了。
宇文士及的高情商源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。他出身京兆宇文氏,父亲是隋朝大将军,从小出入宫廷。隋文帝杨坚十分赏识他,甚至将宗室之女许配给他。后来他投奔李渊时,特意献上金杯示好,深得唐高祖欢心。
归顺唐朝后,宇文士及随李世民南征北战,立下汗马功劳却从不居功自傲。更难得的是,他每次与太宗密谈后都守口如瓶,连对妻子也绝口不提,展现出极高的职业操守。
这段历史启示我们:治国理政需要刚柔并济。在贞观之治初期,魏征等谏臣的直言不讳确实帮助太宗纠正了许多过失。但作为一国之君,长期承受批评也需要心理慰藉。宇文士及的存在,恰弥补了这个空缺。可惜到了晚年,太宗逐渐听不进逆耳忠言,甚至做出推倒魏征墓碑的过激行为。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即便是明君,也需要在威严与温情之间找到平衡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